-
友情链接:
历史开讲
春秋时期,若将其比作一首歌,那么其中诸侯间的争霸,便是最为响亮的主旋律。在这场历史长河中的角逐中,晋楚争霸无疑是最为精彩的篇章。从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的打响,到公元前506年吴国破楚入郢,晋楚之间的争霸持续了超过一个世纪。
正如《春秋左传注》的作者杨伯峻先生所言:“一部春秋史便是晋、楚两国的历史,而晋、楚两国的历史便是春秋的历史。”晋楚之间的较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战斗,它影响了整个春秋时期的历史走向。
然而,给这场长达百年的争霸画上句号的,却是晋悼公这位天才君主。在采纳大臣智罃的“高招”后,晋悼公决定用“疲楚三驾”这一策略彻底削弱楚国的战斗力,令楚国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无法与晋国抗衡。
展开剩余83%这招后来被广泛借鉴。历史上的许多战役都曾运用过类似策略。例如,诸葛亮的北伐、范仲淹的退辽之策等,均有相似的高频低强度攻击策略,最终击败对手。而近现代,英美两国更是将这一策略进行了创新,屡屡成功。
今天,有大国宣称要“竞赢”中国,但不寻求冲突。他们对我国进行的全方位遏制打压,明显带有“疲楚三驾”的影子,我们应提高警惕。
齐桓公去世后的中原乱局
公元前643年,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齐桓公去世后,诸侯群龙无首,中原陷入了严重的混乱局面。谁能重建这个摇摇欲坠的秩序?楚国悄然蠢蠢欲动。在齐桓公晚年的时候,楚成王就开始谋划北上,试图将陈、蔡、曹、卫、宋等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。
随着楚国步步逼近,晋国感受到了威胁,矛盾迅速爆发,两国几乎很快陷入了战火。公元前632年,晋楚两国在城濮爆发了激烈的战争,这场战争最终由晋国获胜,正式拉开了晋楚百年争霸的序幕。
晋楚争霸的局势变化
在接下来的13场晋楚直接对抗中,晋国取得了11次胜利,楚国仅胜2次。从整体战局来看,晋国占据了上风。然而,晋国内部的政治矛盾却日益加剧,单靠这种方式拖下去并非长久之计。那么,晋国敢在此时主动发起决战吗?
公元前575年,鄢陵之战成为了晋楚争霸的最后一次大型集中战斗,晋军再次获胜。此战过后,新登基的晋悼公开始深思,如何能彻底打垮楚国,让其永远失去与晋国抗衡的能力?在晋悼公的领导下,晋国开始策划一个新的战略。
晋悼公的战略抉择
首先,避免直接决战。在决定是否进行决战时,晋悼公意识到,决战的胜算并不高,且代价巨大。因此,在这种情况下,最理智的选择是尽量避免与楚国的直接冲突。
然而,局势已经迫在眉睫。决战的地点定在了郑国,地理位置极其重要。若楚国掌控郑国,它便能向中原发起进攻,这无疑会引发更为剧烈的战争。
为了避免正面冲突,晋国采取了更为巧妙的策略。晋国将军中行偃提出,应当趁机发起进攻,集中力量围攻郑国。如此一来,楚国必定出兵相救,而晋国便可在其援军到达前,以逸待劳进行伏击,打败楚国。通过这一计划,晋国希望最终将楚国从中原驱逐出去。
然而,这一计划的实施也面临着巨大风险。首先,齐秦两国一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,晋国一旦过于强势,可能会遭遇来自这两国的背后捅刀。而晋国自身的内部问题也不少,若此时继续作战,晋国内部的分裂恐怕会加剧。
因此,尽管局势严峻,晋悼公仍然选择采取一种更为谨慎的战略,避免将晋国推向全面战争的边缘。
荀罃的深思熟虑
晋国名将荀罃,则对全面战争的方案表示强烈反对。作为一位深谙楚国情况的老将,荀罃知道,楚国虽然表面强大,但其内部却有许多可乘之机。
荀罃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曾被楚国俘虏,长达九年的囚禁生涯让他对楚国的了解达到了深刻的程度。在楚国,他亲眼目睹了楚国内部的腐败与管理混乱。
当他终于回到晋国后,他向晋悼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:“三驾疲楚”。这一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高频低强度的侵扰,让楚国的资源和军力逐渐消耗殆尽,而不必直接与其发生激烈的决战。
“三驾疲楚”的实施
荀罃的核心观点是:通过不断地侵扰,给楚国带来持续的消耗。通过分散进攻,晋国可以让楚国无法防守,疲于应付。楚国疆域广袤,防线漫长,这就给了晋国大量的可操作空间。而楚国的管理体系松散,军队的指挥也经常出现混乱,这让晋国可以不断地在其防线外制造困扰,逐步消耗其国力。
然而,晋国的计划并不止步于此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晋国通过联合周边国家,逐渐形成了一个战略包围圈。这样一来,楚国不但面临着晋国的高频骚扰,还有其他国家的联合攻势。最终,楚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局面。
吴国的崛起与楚国的灭顶之灾
正当晋国对楚国进行持续的侵扰时,吴国的崛起成为了“疲楚三驾”的第三阶段。过去,吴国因实力较弱,一直未能与楚国对抗。然而随着楚国的虚弱,吴国终于获得了反击的机会。
晋国与吴国联合,开始对楚国实施致命一击。公元前506年,晋国与其他18个诸侯国一同攻破了楚国的长城,侵入楚国境内。楚国虽尽全力迎战,却最终未能抵挡住晋吴联军的攻势。楚都郢城被吴军攻破,楚国彻底崩溃。
总结与影响
“三驾疲楚”的战略在整个晋楚争霸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它通过不断地高频侵扰,使楚国陷入了资源和精力的双重消耗,最终为晋国赢得了这场争霸战。此策略不仅在春秋时期取得了成功,在后世的历史中也多次被借鉴。
诸葛亮的北伐,范仲淹的“十六字诀”,以及现代战争中的战略战术,都可以看到“三驾疲楚”的影子。特别是冷战期间,西方国家通过这种策略,成功拖垮了曾经强大的超级大国。
在现代战争中,“三驾疲楚”的策略依然适用,它强调通过不断的低强度打击,最终迫使对方在没有任何有效反击的情况下彻底崩溃。
发布于:天津市